周程教授做客科技人文讲堂作专题报告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周程教授做客科技人文讲堂作专题报告
发布时间:2024-06-06 来源:科技哲学系

2024531日晚,北京大学周程教授应邀做客科技人文讲堂,作题为《西化与化西:日本诺贝尔科学奖井喷的奥秘》的学术报告。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师生线下参会,科技哲学系副教授王高峰致开场词,对周程教授的学科背景、研究领域进行了介绍,并对广大师生的到来表示欢迎。

周程教授首先对日本诺贝尔井喷现象进行概述。截止于2021年,日本荣获诺贝尔奖的人数达28人,其中物理学奖12人、化学奖8人、生理学或医学奖5人、文学奖2人、和平奖1人。进入新世纪后获诺贝尔三大科学奖的人数高达20人。那么,日本诺奖“井喷”的背后是什么在支撑?

在对日本新世纪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成长环境追溯考察后,不难发现:日本诺贝尔科学奖“井喷”现象与其战前的科学风土、战后的教育改革、导师精神气质的深刻影响以及研究开发经费的持续增长有关。

据此,周程教授指出以下三点经验,希望对我国科技生态环境有所启示:

首先,全面改良科学技术创新“土壤”似比定向培养科学技术创新“苗子”成效更大。日本新世纪诺奖得主中,有不少人在做出获奖奠基性成果前表现并不突出。例如,中村修二从名

经传的德岛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长期在一家乡镇企业工作,并在那里研制出高效率蓝色发光二极管;天野浩做出获奖奠基性成果时只是名古屋大学的一名研究生。因此,依靠现有的学术权威,按照常规逻辑物色能够逸出常轨、取得重大突破的未来科技之星存在很大的视野盲区。

其次,前辈学者对科学研究的正面示范有时胜过“帽子”、“票子”和“位子”的激励。基于日本独特的政治和科研生态,很少有科学家愿意转岗到政府机关就任要职。在此情况下,内在动力对驱动科学家不断开拓进取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使命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导师们的垂范。因此,导师的作用至关重要。

最后,没有稳定与充裕的研究开发经费支撑很难有真正且持久的无人区自由探索。日本拨付给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稳定支持经费依然占全部经费的70%以上。这和中国高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2018年,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获得的稳定支持经费占比均不到50%,远远低于日本的国立综合大学。在稳定支持经费不足的情况下,科研人员不得不紧跟热点,努力承接能够早出成果、快出成果的课题。可以说,没有稳定且充裕的研发经费的支撑,上个世纪后期日本不可能有那么多学者在无人区开展自由探索时取得成功。

周程教授的讲座以史为鉴、深入浅出、内容充实。讲座结束后,与会师生和周程教授进行了积极互动,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与看法,并就科学技术与社会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

周程教授的精彩讲座后,王高峰副教授代表全体师生对周程教授的的精彩讲座再次表示感谢。

周程,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综合文化研究科交叉科学系(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室)博士,现任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国科协-北京大学科学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科学技术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常务理事、科学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科技方法论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创新战略专业委员会主任;《自然科学史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科学与社会》编委等。研究领域:科学社会史、产业技术史、创新管理与科技政策。

(科技哲学系 刘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