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1980年5月创刊,月刊)
主管单位:天津市科学技术局
主办单位:天津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编辑出版:《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编辑部
国际刊号:ISSN 1002-0241
国内刊号:CN 12-1117/G3
邮发代号:6-42
2024年, 第45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24-02-10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栏: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
京津冀产业协同政策的量化评估 ——基于政策协同的分析框架
刘秉镰 胡清元 周 密
2024, 45(02): 3-21. 
摘要 ( 138 )  

产业协同发展是推动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其强政府、多元化、跨界性等特征决定了政策在其中扮演着

重要角色。以此为研究对象,从政策协同的视角出发,构建两维度四要素的政策分析框架,结合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

文本分析方法量化京津冀产业协同政策,识别三地政策关注的焦点,测度政策间的协同情况。结果表明:京津冀产业

协同政策呈现分梯度、圈层化的特征;政策制定围绕三地优势产业具有“以优见长”的特点;北京产业协同政策体系以

“配套联动式”模式为主、天津以“行动计划引领式”模式为主、河北以“细化落实式”模式为主。产业协同政策面临全产

业链和全产业布局政策联动效应薄弱问题;跨政府主体协同核心半边缘模式加剧资源配置失衡问题;政策目标与政策

实施衔接不畅、可持续协同动力不足问题。未来应从实现跨区域产业协同的政策联动、优化政策制定程序、促进全产

业链的深度整合与优化、提升政府治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等方面进行优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创新赋能京津冀协同发展:理论、成效与政策方向
孙久文 胡俊彦
2024, 45(02): 22-34. 
摘要 ( 57 )  

科技创新是新征程上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研究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切入口,梳理了科技创新助力区域

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理论,分析科技创新赋能区域发展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条件,提出了科技创新赋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

政策方向。研究认为,科技赋能区域发展是区域创新理论、创新网络理论和区域合作理论相结合的实践成果;科技赋能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信息化时代、国际环境、国家发展进程三者共同决定的,是新时代新征程上京津冀地区实现高质量发

展的必然选择。面向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十年,应以区域创新空间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动能、以数字经济驱动京津冀

新征程共同富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资源集聚、区域协同创新与京津冀高质量发展
傅利平 张恩泽 黄 旭
2024, 45(02): 35-50. 
摘要 ( 68 )  

创新资源集聚与区域协同创新的良性互动是实现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梳理京津冀地区创新资源集

聚与协同创新的基本事实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二者协同赋能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并利用 2014—2020 年京津

冀三地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联立方程模型、空间误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的创新资源集聚程

度、协同创新程度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上均呈现出正向空间集聚特征,创新资源集聚、区域协同创新以及二者的交互

效应显著促进了京津冀高质量发展。但同时,创新资源集聚、区域协同创新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制约了京津冀高质

量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未来,京津冀应着眼于协同发展的战略要求,全面促进创新要素共建共享,积极做强科技创

新支撑平台,拓展协同创新的新空间,协力培育世界一流创新生态,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面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构建: 现状、模式与瞻望
王璐瑶, 曲冠楠, 陈 劲,
2024, 45(02): 51-63. 
摘要 ( 48 )  

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体系是大国竞争背景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如何发挥京津冀创新主体

的差异化禀赋与异质性资源的比较优势以实现高质量的协同创新,已成为相关研究的核心议题。然而,现有理论在分

析实现“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的总体战略上缺乏适切视角与整合性框架。从生态系统视角出发,在回溯京津冀协同

创新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构建整合性的区域“协同创新生态系统”(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Ecosystem, CIE)框架,提出

自传统“机械协同观”向“生态协同观”的转变,从微观要素层、中观产业层与宏观系统层 3 个维度,深入讨论“以生态促

协同”的京津冀创新发展总体模式与实现路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 历程、逻辑与路径选择
张 贵, 续紫麒
2024, 45(02): 64-82. 
摘要 ( 28 )  

自设立河北雄安新区以来,先后经历了谋篇布局、实质性建设、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三个

阶段,取得显著阶段性成果。综合发展阶段、科创趋势、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及国际环境等因素,提出雄安新区开发建

设的理论逻辑框架,主要包括以创新发展为根本动力,以协调发展为有力支撑,以绿色发展为核心根基,以开放发展为

必由之路,以共享发展为最终目的。结合新时期建设的新指示新要求,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的建设路径,应以

形成“新聚变”支撑创新发展,以培育“新结构”带动协调发展,以拓展“新布局”推动绿色发展,以构建“新机制”助力开

放发展,以打造“高品质”实现共享发展,更好地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雄安样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学理论与方法
平台治理焦点文献述评:场域、内涵与整合性理论框架
梅景瑶 梅 亮,
2024, 45(02): 83-99. 
摘要 ( 53 )  

平台战略在实践领域的蓬勃发展为企业提供成长动力并创造社会价值。然而,平台模式的风险和负外部性也逐

步涌现,引发产业实践、学术领域和政策制定者对平台治理的高度关注。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对平台治理主题的焦点

文献进行系统回顾,明确平台治理的三类核心场域,提出权力分配和行为塑造两个视角下的平台治理内涵和关键维

度,从平台治理前因、机制、绩效和边界条件出发,建构平台治理“前因—机制—绩效”的整合性理论框架,并结合当前

中国情境的特殊性,对平台治理的中国情境化研究进行展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战略与管理
创新生态系统中多主体互动影响绿色创新的 组态路径研究
郭金花 郭淑芬 徐腾达
2024, 45(02): 100-114. 
摘要 ( 47 )  

绿色创新是推进“双碳”目标实现、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着力点。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以中国 30 个省份

为案例样本,采用组态思维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多主体互动影响地区绿色创新的复

杂因果机制及组态路径。结果发现:(1) 创新生态系统中企业技术创新、学研机构知识创新、政府政策驱动、公众参与

及平台设施服务创新等任何单一因素均不是导致地区高绿色创新的必要条件,系统内多主体互动组合才能有效促进

地区绿色创新;(2) 创新生态系统中产生高绿色创新的多主体互动组态路径有 3 类:政府引导企业绿色创新模式、政府

与公众双元驱动企业绿色创新模式、平台导向型多主体协同绿色创新模式;产生非高绿色创新的组态路径有两类:技

术—知识创新主体双缺失型、技术创新主体缺失型;(3) 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促进绿色创新绩效提升的组态路径差异明

显,平台导向型多主体协同模式是京沪、江浙等东部省份持续推进绿色创新的重要路径;中西部省份绿色创新路径多

呈现政府引导、政府与公众双元驱动企业创新等特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利能力与专利战略的匹配对专利价值的影响机理 ——基于竞争优势整合论
刘 谦 姜 南 戴凤燕
2024, 45(02): 115-131. 
摘要 ( 32 )  

如何提升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价值专利产出量,成为有效应对国际知识产权贸易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

要问题。基于竞争优势整合论和权变理论,探索了企业专利能力与专利战略的匹配对专利价值的影响机理;运用独立

样本 T 检验和多元层次回归分析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单维度专利能力与不同专利战略的匹配对专利价值有差异

性影响,其中:专利创造能力对三类专利战略企业的专利价值均有显著影响,专利保护能力对市场扩张型与资产转化

型企业的专利价值有显著影响,专利运用能力对资产转化型和技术自控型企业的专利价值有显著影响。多维度专利

能力与不同专利战略的匹配对专利价值有差异性影响,其中:市场扩张型专利战略匹配专利创造能力和专利保护能

力,资产转化型专利战略匹配专利创造能力、专利保护能力和专利运用能力,技术自主型专利战略匹配专利创造能力

和专利运用能力。基于实证结果,针对实施不同专利战略的企业提供专利能力提升差异化策略的管理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距离与中国海外并购企业的创新绩效: 通途或天堑?
胡潇婷 吕文晶 李纪珍
2024, 45(02): 132-151. 
摘要 ( 40 )  

知识距离作为制度距离一个新近被关注的维度,是影响企业海外并购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对于试

图通过海外并购获取战略性资产以提升创新能力的中国企业而言。但已有研究却并未就知识距离与企业海外并购创

新绩效的关系达成一致结论。基于知识距离的产生源头—国家制度中的国家创新系统这一视角,结合中国企业实践

的新特征,采用制度理论视角,以 2008—2017 年中国 A 股上市制造企业为样本,使用 PSM-DID 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

果发现国家间知识距离对并购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显著负向影响。进一步地,考察了企业技术知识结构(即技术多元

化和技术专业化程度)和知识存量(即吸收能力)对该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并购企业的技术多元化程度会加深该

负向影响,而其技术专业化程度和吸收能力则能减弱该影响。同时,知识距离与并购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在不同所有

制的企业内存在异质性:相对于非国有企业而言,知识距离对国有企业创新绩效的负向影响更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创新与创业
中国企业数字型跨国并购驱动机制分析 ——基于fsQCA方法
李纪琛 刘海建
2024, 45(02): 152-168. 
摘要 ( 66 )  

数字经济浪潮下,以数字技术为特征的企业数字型跨国并购在我国发展迅猛,重塑企业跨国并购活动的同时,也

成为传统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与数字企业数字研发的重要引擎。然而,驱动企业数字并购决策往往是复杂的,如何考

虑数字并购中多重复杂因果之间的联系,从而探究中国企业数字并购活动成为理论与实践关注焦点。对此,以探究中

国企业数字并购驱动路径为切入点,基于跨国并购动因理论,以制度环境、企业异质性与资源寻求为并购分析视角,整

体性地提出了由数字制度环境、企业数字能力与东道国数字资源构成的中国企业数字并购驱动组态模型。进一步,为

对比分析中国传统企业与数字企业数字并购高成效组态路径的异同,使用 fsQCA 归纳出中国传统企业数字并购高成

效的 5 条组态路径与 4 类战略,分别是 S1(数字能力驱动型)、S2(制度环境驱动型)、S3+与 S4(制度环境+数字能力耦合

驱动型)与 S5(战略自发型)。结果表明,数字制度环境+数字能力耦合驱动型是大部分传统企业数字并购的成功路

径。其中,数字能力是其所考虑的重要因素,这与传统企业通过数字并购加快数字化转型目的相吻合。数字企业实现

数字并购高成效的共有 4 条组态路径与 4 类战略,分别是 C1(数字制度环境驱动型)、C2(数字资源驱动型)、C3(制度环

境+资源耦合驱动型)与 C4(协同驱动型)。结果表明,协同驱动型是大部分数字企业实现数字并购高成效路径。其中,

获取东道国数字资源是其考虑重要因素,这与数字企业加速数字渗透,占领数字市场目的相符合。同时,也进一步对

比分析了影响传统企业与数字企业数字并购高成效与非高成效组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即兴对隐形冠军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 ——基于组织韧性的中介作用和容错动态性的调节作用
李晓娣 原 媛 刘 强
2024, 45(02): 169-182. 
摘要 ( 38 )  

隐形冠军企业特指在市场上占据较高地位但社会知名度低的中小企业,在推动我国产业建设中发挥了支柱作用

和实现了经济建设的强劲增长势头。然而当前我国企业面临着“卡脖子”技术瓶颈等动态环境变化,如何引领隐形冠

军企业可持续成长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在梳理相关文献及理论推导的基础上,提出组织即兴对隐形

冠军企业绩效作用机制的研究假设并构建理论模型,将收集到的有效问卷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法和 Bootstrap 法进行实

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即兴、组织韧性对隐形冠军企业绩效具有正向影响;组织即兴对组织韧性具有正向影响;

组织韧性在组织即兴与隐形冠军企业绩效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容错动态性强化了组织韧性的中介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