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学专委会举办“科学技术学与中国式现代化”2022年学术年会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学专委会举办“科学技术学与中国式现代化”2022年学术年会
发布时间:2022-12-09 来源:科技哲学系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新时代肩负新使命,新征程面临新挑战,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关键,中国的科学技术学应当勇立潮头,勇挑重担,为科学技术学的理论研究做出积极贡献。

123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学专委会(以下简称:STS专委会)通过在线会议方式成功举办了“科学技术学与中国式现代化”2022年学术年会。会议围绕3个议题展开研讨:人类面临的科技与社会的共同问题是什么?;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体现在哪里?;科学技术学能够为这些智慧、方案和力量的挖掘做出怎样的独特贡献?会议设青年论坛、科技伦理、现代科技与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前沿的哲学研究4个专场。国内外近20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其中来自美国、英国等地的年轻学者、留学生同国内科学技术学领域的研究生近百人在线交流,共享学术盛宴。本次学术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承办。

STS专委会秘书长王程韡主持开幕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执行院长石云里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希望通过举办学术年会加强海内外专家学者的交流沟通,进一步推动科学技术学的研究发展。STS专委会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科技哲学系执行主任徐飞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与大家共同回顾了STS专委会二十年来的发展历程,通过生动案例分享了科学技术学在我国建制化发展过程中众多专家学者通力协作不懈努力的丰硕成果,面对疫情影响,希望大家能继续通力协作,以学术会议、青年论坛等多样化的学术交流方式,传承STS专委会面向科技与社会现实需求,执着学术探索创新的传统,推动科学技术学研究持续向前。

近年来,STS专委会克服新冠疫情带来的诸多困难,坚持科研服务发展,创新服务建设,以学术交流为纽带,与国内外学术同行始终保持积极的交流沟通与研讨,持续增强学术服务水平,本次会议也将对后疫情时代我国科学技术学的研究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次学术年会回顾:

【主旨报告单元之一】

李正风教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从三个观点引出三个问题。科学技术作为推动人类现代化的决定力量,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力量,科技应该应用在哪些方面;社会变革需要不断变化的科学技术的力量。怎样维系这种力量;最后,现代化进程中科技作用的价值反思也值得各位科研工作者进行思考。

周程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科技哲学教研室主任、医学人文学院院长)通过对苏伊士运河与霍乱的检疫,从英法德几国围绕霍乱检疫的政治角逐的不同解读,探究科学背后国家、政府、政策之间的影响。

段伟文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科技哲学研究室主任)从认知动力学角度重新解读无知,一般认为无知应该被克服,无知导致愚昧,但无知其实是一种科学发展的动力。无知学是对无知的制造、知识遗失和遗忘的研究。


  

【主旨报告单元之二】

李春成(天津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认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化的动力既来自于科学技术自身内部的运动规律,也来自外部的社会需求,特别是经济、技术竞争的拉动。从五个角度详细介绍了科学技术体系化的动力机制。

胡志强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认为公众对专家的识别、公众对专家的态度、公众对专家证言的接受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分歧,甚至出现混乱。因此,从认识论角度分析公众与专家的关系问题,可以帮助公众更好地判断专家的可信性、理清外行-专家问题。

刘立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提出应借鉴国际学术成果,充分运用“六个坚持”的立场,推动中国自主科学技术学知识体系的建立。新时代新征程,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陈悦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长)以“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科学学再思考”为题,从物质精神、和谐共生、和平发展、共同富裕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底层逻辑与科学学底层逻辑的结合问题。

姚大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技史综合研究室主任)为本次会议带来“书写在大地上的科学技术学”的主题汇报,从另一个角度介绍了我国科学技术学的起源、发展与创新,为大家带来启发性思考。

王金柱教授(安徽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对脑机接口技术前沿发展进行了介绍,聚焦该技术引发的数据隐私问题,从范畴认知、伦理治理以及政策规范等方面为大家作了细致的分析。

【青年论坛之一】

陈泓邑(云南大学哲学系讲师)以精准医学为切入点,深入分析有价值的疑难何以转化为科学问题。通过考察科学与价值二分的历史渊源,引入科学问题的界定与应用范围,介绍了重制证据等级与推理风格,探讨了临床实验得以实施的可能性条件。

王晨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哲学系博士研究生)通过对河南省伊川县进行的实证研究,以计划行为理论、风险感知理论、威慑理论为基础,建构研究模型,分析了农民网络虚假信息甄别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政府、个人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建议。

章邵增(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助理教授)、陈茁(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博士研究生)将约旦河谷的防洪墙与当今水电站相结合,探索知识交流和创新的可能性。结合我国工业发展,提出中国标准要走出去,需要实践与知识相结合。

廖苗副教授(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基于理论与个案,提出公众参与技术评估的目标应该是补充专家知识、提升社会认知、保障公民权利,而制度化会带来批量化的公众参与实践。


【青年论坛之二】

许辰佳(伦敦大学人类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特聘副研究员)基于SSK视角,分析居民膳食指南中有关牛奶的科学知识,通过对产学研利益与共的社会背景分析,提出喝牛奶补钙成为喝奶强国的核心环节,但喝奶补钙的知识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与确证。

胡甦(爱丁堡大学社会学博士、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后)首先对科学物质的生成进行界定,认为科学让物质从混沌中脱离、被辨认,并回答本体论问题。然后引出实验室如何形成这种认知,并由此进行了冶金考古的案例分析。

徐秋石(清华大学哲学博士&康奈尔大学联合培养、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介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噪音现象。认为噪音与资本相联系,体现出一种权力关系。噪音现象的背后也体现出技术发展的弊端,技术在资本社会解决问题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引发了更多力度更强、更为致命的问题。

胡万亨(康奈尔大学科学技术学系博士候选人、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STS项目访问研究员)将研究聚焦于算法与医学的结合,基于田野调查,探讨放射科医生对算法的使用与参考,以及由此引发的人工智能哲学思考。


【青年论坛三】

傅梦媛(东京大学博士研究生)从“微塑料”话题出发,对日本期刊杂志进行了统计定量调查。

贺久恒(康奈尔大学科学技术学系博士研究生)聚焦于AI技术,重点分析了围棋AI的发展、问题及现状。

邢麟舟、杨枭、王心怡分别分享了自己在佐治亚理工大学、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STS专业的学习与日常。

【专题分会场:科技伦理】

杨珊珊(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从内在逻辑、作用机制、实践路径几方面探讨了科技伦理治理的可实现性及重要性,特别强调了“科技社团”即科技社会团体的作用,阐明了科技伦理与新时代科学共同体的使命之间的联系。

刘成科(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特任教授)带来了“基于技术层级的主题悬置与责任锚定——以自动驾驶汽车为例”的报告,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强调了技术嵌入与责任锚定,并提出一系列具体措施以推动伦理共识、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

汪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在“基于价值嵌入的医疗人工智能伦理规制研究”报告中,结合政策背景详细介绍了从体制改革到技术赋能的选题意义与相关前沿研究进展,对医疗人工智能可能引发的伦理问题提出了一套可行的伦理治理框架。

刘天语(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在“‘算法制’伦理:数字社会的组织伦理新向度”报告中,由算法作为数字社会的核心技术架构带来了诸多伦理与风险挑战这一研究背景,引出新型数字劳动秩序这一研究主题,对算法组织形态的证成逻辑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专题分会场:现代科技与马克思主义】

王春梅教授(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带来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内涵与意蕴”的主题报告,强调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系统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对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分别作了细致入微的讲解,进一步阐释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深刻含义。

郭思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哲学系博士研究生)以“科学热词转换与科学前沿研究的更迭”为题的报告引起了与会嘉宾热烈的讨论,通过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从不同学科研究前沿的鉴别到跨学科科学前沿的考察为分析角度,深入阐释了“种种科学热词此起彼伏,而科学的前沿究竟在哪里?”这一主旨问题,最后引入有关“社会如何能更好促进科学发展”的思考。

施天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带来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的现状、热点和展望——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报告,从文献计量的角度对当前国内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综合分析,形成可视化知识图谱后进行解读,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刘超群(南开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报告了“现代性的启蒙:《自然辩证法》中的辩证实现观”,分享了重读恩格斯《自然辨证法》,对其辩证现实思想的重新思考与反思,阐释了辩证现实观对现代性的启蒙意义。

【专题分会场:科学技术前沿的哲学研究】

武大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哲学系博士研究生、西南科技大学讲师)以“资本介入科学活动的负面影响及其应对”为题,对科学活动中尤以期刊杂志在论文收录过程受资本介入影响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揭露和抨击,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应对建议。

闫禹宏(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报告了“中国新时代公民身份的内涵”,对公民权、公民身份、公民资格进行了词义辨析,进一步对其哲学意义上的身份内涵进行了阐释。

孙守领(安徽省委党校博士后)带来了“庄子的技术治理思想及其当今启示”的报告,对庄子哲学思想中涉及的技术治理相关内容进行了解释与提炼,结合当今时代背景对其应用意义融汇,具有启发性。

王经民(中共陕西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以“身份认同视域下元宇宙技术对国家间关系的可能影响探析”为题,报告了在身份认同视域角度下对国际政治行政关系中元宇宙技术可能产生的作用与影响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朱伟康(安徽大学哲学院硕士研究生)报告了“人工智能革命与哲学的融合”,从科技革命对哲学思想带来的影响与哲学思想是否能够一定程度上对科技的进步带来指导两个角度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回顾与展望了人工智能发展与哲学融合的实践与可能。


/图 陈雨佳 刘佳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