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律:现代科技革命与世界文明中心转移
科学文化
沈律:现代科技革命与世界文明中心转移
发布时间:2012-01-04 来源:科技哲学教研部

                                      论现代科技革命与世界文明中心转移

               沈  律

    
        [摘  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导致德国的衰落和美国的振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世界科技、文化、经济、政治中心迅速从德国转移到美国,使得美国很快成为世界最强大的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大国。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又一次沿着顺时针方向由西方欧洲大陆转移到北美大陆。使得整个大西洋区域在各方面处于繁荣状态。由于“冷战时代”的结束及世界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进行以及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未来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还将沿着顺时针方向再次进行转移,即从北美大陆及大西洋区域转向东方亚洲大陆及太平洋区域。随着未来一场更大规模的“东方文化复兴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中国将随之崛起再度成为未来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未来世界格局的演变将遵循这一古老法则。“分”则是世界科技、文化、政治、经济中心转移之时,“合”就是世界科技、文化、经济、政治中心形成之日,未来将属于中国。 

  [关键词] 现代科技革命,世界格局演变,文明中心转移,东方文化复兴运动,中华民族崛起 

1.引  言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罗贯中《三国演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导致德国的衰落和美国的振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世界科技、文化、经济、政治中心迅速从德国转移到美国,使得美国很快成为世界最强大的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大国。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又一次沿着顺时针方向由西方欧洲大陆转移到北美大陆。使得整个大西洋区域在各方面处于繁荣状态。由于“冷战时代”的结束及世界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进行以及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未来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还将沿着顺时针方向再次进行转移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沿着顺时针方向转移主要取决于世界科技、经济、贸易交流的途径和方式,古代由于为陆地交流,近代和现代由于为海洋交流,因此,从历史上看表现出顺时针转移),即从北美大陆及大西洋区域转向东方亚洲大陆及太平洋区域。随着未来一场更大规模的“东方文化复兴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中国将随之崛起再度成为未来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当今世界随着苏联的解体和美国的相对衰退,世界格局正在进行着深刻的变革,已从“二战”后两极东西方(东欧与西欧)军事对抗状态转向南北方多极经济竞争状态。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矛盾将成为今后世界的主要矛盾。“冷战”的结束标志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正式衰落及其局部性(欧洲区域)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以及旧时代的终结。多极化经济竞争结构的形成,预示着新时代的开始。南北经济矛盾的加剧将会进一步演变成新的世界性东西方(东方亚洲太平洋区域与西方欧洲大西洋区域)关系的紧张。激烈的竞争将会对未来世界格局的变革产生重大深远意义的影响。随着全球性(世界性)东西方关系问题的解决以及东方思想文化、科技传统的回归复兴,中国将在未来世界舞台上重新崛起,这一切将意味着未来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再次确立。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未来世界格局的演变也将遵循这一古老法则。“分”则是世界科技、文化、政治、经济中心转移之时,“合”就是世界科技、文化、经济、政治中心形成之日。未来将属于中国。 

2. 现代科技革命的掀起

  对于目前世界上掀起的科技革命浪潮,美国、日本、西欧以及东欧等国谈论这个问题的人越来越多,各种观点、各种提法纷纷涌现,有的叫“第三次、第四次工业革命”,也有的叫“产业革命”,还有的叫“技术革命”,此外也有叫“后工业社会”、“第三次浪潮”、“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经济时代”等等。现代科技革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经济发达国家出现了新的科学技术群及其相关产业群。它们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相对论、量子力学、材料科学、能源技术、信息技术、耗散结构论、海洋技术、生物科学、生物工程、环境科学技术、城市工程、管理科学、协同论、突变论等等。这些新科学技术正在发达国家中不同程度地得到应用和发展,并已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对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变革以及世界格局的演变产生了广泛深远意义的影响。在当代谁能有效地发展和应用这些新科技,谁就能处于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的领先地位。

(1)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孕育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在二十世纪初就开始孕育和准备了。自由资本主义到上世纪末已经达到了它的顶峰。在二十世纪初,开始了资本主义的现代阶段,也就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的最深厚基础(经济基础)是垄断,表现在工业生产上尤其如此,与此相应的政治则是对内的欺诈和对外的侵略。而发达国家间的能源战、资源战往往是这种经济和政治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资本主义现代社会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各种新要求。
  从工场手工业过渡而来的旧工业,由于设备简陋,投资少,因此表现为规模小而且分散,十九世纪以来,工业生产出现了一些新情况,首先是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已相对集中,而出现的重工业和其他大工业需要高投资,多设备,密集劳动,这就使得资本的集中者掌握这些新工业成为可能。其次是专利制度的过分严格,新发明的技术往往集中在个别人手中,使他们得以利用新技术来发展自己的生产。还有与资本进一步的结合,人为地压制了权力低、资本簿的企业。而权力大、资本厚的个别企业得以畅通无阻的迅速发展。应该指出,这种集中是有限的,因为最终不能完全集中于一个集团,更不能完全集中于一个人。所以高度集中并不能排斥竞争,相反会加剧竞争。竞争是整个垄断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集中和竞争对科学技术发展就产生了两方面不同的影响。首先是抑制,当一种新技术出现后,某一公司或集团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买下这一专利,自己不用也不准别人来用。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别人采用了新技术就意味着自己的落后;另外,竞争也可以促进科技的发展。新科技往往意味着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利润,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利润正是打败竞争对手所必需的。
  社会生产出现高度集中化的同时,则又表现为复杂化。传统行业越分越细是社会生产复杂化的一种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社会生产的复杂化必然导致先进科学技术产生,应该看到,复杂化的生产也并不完善,有的甚至还没有达到初具规模的地步。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生产过程的完善和定型化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相联系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生产的复杂化意味着分工的精细化。这时,从事于第一工序和流程生产的人们得以从专、精、深的角度考虑问题,并发现和发明新科学技术。当然还应该看到,人们从总体上来把握复杂化的生产时,由于需要考虑其间的联系,也会产生新的交叉、边缘、横向、综合科学技术。
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方面摧毁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但另一方面也极大了刺激了新科学技术的发展,这表现在战时,由于战争的需要促进了军事工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战后军事科学技术向民用科学技术的转移,使得科学技术变成了新的经济产业。新产业经济的增长又反过来资助并促进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2)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爆发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五十年代,首先在美国爆发科学技术革命,然后播及全世界。从开始发生到趋向高潮,时间很短,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从自然科学技术的突破开始的,之后影响到哲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数学,并导致一系列交叉、边缘、横向、综合科学技术的产生。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现代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人类传统的世界观(自然观、社会观、思维观、科技观、人生观、伦理观、审美观等)和思维方式。在崭新的思想和方法原则基础上建立了一系列新科学技术。如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量子生物学、系统科学、管理科学、海洋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生物工程、原子能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材料科学、电子计算机科学、微电子学、宇航科技等等。他们共同标志着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能力的巨大飞跃。并进而带来了一系列新兴产业,如:信息产业、生物产业、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宇航产业、管理工程产业、咨询产业等等。这些产业现已成为西方世界寄希望的所谓“朝阳经济”。其中尤其是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为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播下了火种,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已形成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由于微电子技术与其他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生了自动控制机器(电脑),已经可以有条件的代替部分特定的脑力劳动,就像其他机器代替体力劳动一样,从而大大提高了自动化技术的水平。这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使人类面临着一场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所以,人们把这个时代称为“科学技术革命时代”。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成了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现代“科学、技术、生产三位一体,协同发挥社会功能。从而改变了世界各国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结构,使得全世界的产业经济、社会政治和世界格局为之震动。

(3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历史的转折年代。从以政治、经济为中心的人类历史角度上看,这时期发生了五件大事:第一,美国开始衰退 ;第二,苏联向美国提出挑战;第三,中国国际地位开始上升;第四,欧洲经济组织成为对抗美、苏新势力;第五,发展中国家开始觉醒。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科学技术表现为综合化趋势,科学与技术各学科不断分化,与此同时,相互关系也越来越密切,这就是专业化分化同时的综合化趋势。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科学技术是这样,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科学技术更加如此。这种综合化趋势越发增强,并且导致现代科学技术网络体系的形成。科学技术的幼年期,各学科是分立的,而现代科学技术各领域之间的界限则越来越模糊不清,与综合化趋势相应的问题就是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的“计划化”问题。科学技术综合化与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大规模化,就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科学技术工作,对科学技术进行有目的、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从而更好地实现计划目标。由于在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及其研究规模的大型化和计划化的驱使下,所谓“大科学”与“高技术”诞生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在各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果,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物质生产的发展对科学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新要求,并且为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现代科学的进步,迅速转变为强大的技术力量,并形成直接的生产力,为社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如果说古代科学基本上与技术融合在一起,从整体上来说还是经验性的,近代科学大体上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与技术大体平行发展,那么现代科学已经形成了十分庞大的理论体系,并且经常走在技术的前头,据统计,由于采用科学技术成果而实现生产力的增加,二十世纪初为5-20%,到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已达到60-80%,有的产业部门则为100%。现代“科学--技术—生产”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与技术,基础与应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哲学与数学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科技社会化,社会科技化,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成同一整体。从科学理论的提出到技术方法上的突破再到生产实践上的应用,往往形成一个系统,成为一个转化序列。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已向社会各个方面全面滲透,科学技术通过不同方式进入生产过程,其作用将越来越大,其步伐将越来越快,社会将更加科学技术化。与此同时,正是因为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紧密联系,它本身的发展就需要有多方面支持,并与社会生产的状况息息相关。现代科学技术不再是以个体劳动形式为其研究特点,而往往是有组织的社会化集体劳动,政府的支持,基金资助,科学技术也更加社会化,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
现代科学技术已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网络体系。新科学技术的不断出现,学科分化越来越细,许多学科有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杂交,往往在各门学科相互联系的关节点上生长出更新的、更具有优势的交叉、边缘、横向、综合科学技术学科群。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标志着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辩证统一。现代科学技术就是在这两种矛盾过程中不断进化发展。
  总之,二十世纪的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成果辉煌,这首先表现为科学技术本身的深刻而广泛的革命,其次表现为人类世界观(自然观、社会观、思维观、伦理观、人生观等)和方法论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它直接地影响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部门,使工业和农业生产、交通运输、通讯、医疗卫生、文化艺术以及教育、法律、心理、宗教等各个方面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面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的科学技术既是对现代社会发展和国家兴衰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力量,也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3.战后世界格局之演变

  二战后的四十余年,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虽然错综复杂,但世界格局的演变则是其中变化发展的主线。什么是世界格局,所谓世界格局,从狭义上讲就是指世界政治格局,世界政治格局则是在世界舞台上,各国政治力量基于自己的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在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全球性整体结构和表现形态。世界政治格局是各国政治力量之间的较量达到相对均衡的产物。虽然这些政治力量基于一定的经济力量和科技、军事力量而展开角逐,但在这种角逐中经济、科技和军事力量都融合成综合国力而出现在世界舞台上。这些政治力量作为系统中的要素在全球大系统中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即这些政治力量之间是不断对峙、矛盾、组合、分化、再重组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由于世界政治格局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全球整体结构与表现形态,因此国家、地区之间的细微变化不会带来整体格局的变化。世界政治格局不等于局部地区的政治格局。而是各种政治力量角逐形成的世界政治相对稳定的总的主干结构。如果我们把世界政治格局看成一个大系统,那么各种政治力量就是系统中的要素。各种政治力量在各自的层次上相互影响、制约、合作、斗争,从而导致世界舞台上各种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以及各种政治力量的不断变化。尤其是具有重大影响政治力量的变化,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作用最为显著。当然,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决不是某一、二个因素在起作用,而是多种因素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相互抵消而形成的。一些因素要把它导向这方,另一些因素则要把它导向那方,我们看到的世界格局正是各种因素经过不停顿的、反复曲折的斗争而呈现出来的相对均衡结果。

(1) 两大阵营的对立与抗衡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美、苏结盟也失去了现实的基础。世界格局即从战时两大营垒—德、意、日法西斯侵略国家集团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向战后两大阵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阵营转化。1944年8月在华盛顿附近巴敦橡树园,美、苏、英、中四国举行会议,拟订了“关于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建议案”,并建议这个组织取名为“联合国”,翌年4-6月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制宪会议,51个国家派代表出席大会,并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它下设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与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共6个主要机构。联合国宪章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的友好关系”。并规定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守会员国主权平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国际争端。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侵害别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不得干涉别国内政等原则。联合国的建立,体现了各国人民对和平的渴望,体现了经过二次世界大战烈火考验的各国之间超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差异进行的某种合作与共处。
  但是,美、英执政者不满于雅尔塔体系中的势力划分,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苏联屹立在他们的面前,力图夺取战略要地来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特别是由于东欧一些国家战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更使他们感到不安,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访问美国,在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他呼吁英、美合作,建立军事同盟,以对付苏联的威胁。从此英美与苏联分道扬镳,开始了长期的“冷战”,而铁幕演说则成了“冷战时代”开始的标志。
在丘吉尔“铁幕”演说之后不久,美、苏两国为了各自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意识形态等目的,相互执行着遏制政策和战略。西方随着杜鲁门主义的出笼,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东方通过成立共产党(工人党),建立经互会,建立中苏同盟,建立华沙条约组织,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以“冷战”为特点的两大东西方阵营的形成与对峙不是偶然的,这种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意识形态等各方面的竞争,其紧张程度不亚于“热战”是有深刻根源的。首先,它是两种社会制度根本对立的结果。其次根源于美国妄图建立一个长期以自己为核心的全球系统。实现美国全球战略和美国世纪的梦想。以及苏联妄图建立全球霸权主义的野心。再次,根源于雅尔塔体系世界势力划分的不合理性,从而导致双方势力展开激烈争夺。

(2) 两大阵营的分化到三足鼎立

  两大阵营经过十多年时间,双方都逐步走上了自身分化解体的道路。
  首先,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社会主义各国之间应该是团结合作的关系,国家无论大小,地位一律平等,但苏联却处处凌驾于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之上,动辄组织围攻,严重伤害了别国人民的感情。随着苏联走上与美国合作主宰世界的道路,社会主义阵营也就趋向解体。1961年起,中国观察员不再出度经互会和华约会议,阿尔巴尼亚也在这年被禁止参加经互会,并与苏联断交。1968年8月因捷克斯洛法克进行改革。苏联便武装入侵,干涉其内政。事后,中国、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和其它国家共产党强烈谴责了苏联的暴行。罗马尼亚同时拒绝参加华沙条约组织的实战演习,至此,社会主义阵营正式趋向解体。
  其次,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随着美国实力地位的日趋下降,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货贝体系开始瓦解,西欧、日本经济恢复后,便迅速增长,他们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加强,资本主义阵营开始随之分化,无论是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还是日本,进入六十年代后,都不甘心担当美国的马前卒,而要与美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以此提高自已的国际地位。因此,美国再也不能绝对地控制西方阵营了。
  再次,第三世界阵营的崛起。二战后美国凭借其超群的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实力一直称霸于世界。但到了六十年代,苏联也走上了与美国争霸世界的道路,这与苏联六十年代实力增强分不开。尤其是军事实力的增强分不开。同时也是大俄罗斯民族利已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六十年代还有一支重要力量的崛起,这就是第三世界阵营。他们成了反对霸权主义的主力军。这样就形成了六十年代美、苏争霸与第三世界联合反霸的世界政治格局。其特点是:第一,美苏争霸是在两大阵营分化过程中进行的,反过来又加速了两大阵营的分化。第二,美、苏这一阶段的争霸经历了从激烈到缓和的过程。激烈也好,缓和也罢,仅仅只是策略上的变化,而不是战略的转变。他们争霸的重点在欧洲,同时也遍及全球,从而遭到全世界尤其是第三世界各国的反对。第三,有些国家虽然与美、苏关系密切,但不再是亦步亦趋,甚至很不满意美、苏在世界上的扩张称霸。第三世界也有一些国家亲苏或亲美,但这只是他们根据自身的国情选择的反霸策略。而不能认为这些国家赞成美国或苏联称霸世界。
  三足鼎立的世界格局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其第一层次就是美国集团、苏联集团、中国及其它第三世界国家构成的三足鼎立的大系统;第二层次有若干子系统,美国与日本、西欧相互关系形成倾斜性三元格局,即属于这种子系统之一。它们在经济和战略上既有矛盾分歧,又要相互依赖。属于第二层次关系的还有美国与其盟国组成的北约组织,苏联与东欧国家组成的华约组织的关系。第三世界国家组成的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等。在第二层次子系统下面各个地区国家又有不同程度的组合形式,如西欧联盟、非洲统一组织、东南亚联盟、孔塔多拉集团,这是属于第三层次的系统。在这样一个大系统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相互联系,苏、美之间是互挖墙脚,对垒分明,他们与自己的盟国则来往密切,增强向心力。西欧、日本已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性,尤其是西欧,一向加强自身的联合,同时又积极发展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第三世界则在联合反霸的同时也增加同发达国家的交流,争取广泛支持,从而形成了多层次、多因素错综复杂的世界格局。

(3) 走向多极化的东西、南北关系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苏联在世界上扩张的力量开始下降,美国则陷入越战后国际地位下降,日本、西欧则广泛运用新科学技术,使自己的经济发展到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第三世界经济也有所发展,中国的力量也在逐步增强,这一切都说明世界正趋向多极化格局。西欧随着其整体经济实力赶上并超过美国正在向世界政治的一极发展,他们日益不满于美国的保护伞和“越顶外交”,越来越希望联合自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新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讯手段的现代化,西欧各国之间的交流越加频繁,国际间的合作和经济一体化也有了进一步发展,欧洲共同体对西欧各国的吸引力也在加大,在对待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上,西欧各国虽然态度差异,但都感到不能落后于美国,并在法国首倡下一致行动,通过“尤里卡计划”,决心走联合振兴西欧科技、经济和政治的发展道路。
  东欧虽然实力较弱,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以来,自主意识增强,大多数国家开始探索适合自已国家国情的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罗、匈、保、民主德国都不顾苏联的压力,以不同方式提出并强调小国应该而且有可能在国际上发挥自己的作用,声明不能以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挟令各国牺牲自己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东欧国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后,开始与西欧恢复发展经贸联系。现在正在向发展政治联系过渡。
  七十年代,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之后,也从依附美国的地位上升为平等伙伴,并积极鼓吹成立太平洋共同体。力图通过经济合作扩大自己政治影响。近年来,随着它成为最大债权国,最大贸易顺差国和最大投资国,使美国也有求于它。日本开始加紧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七十年代,中国自推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持续增强,社会政治、经济、科技体系结构更趋合理,国际地位更加提高。
七十年代,整个第三世界随着新独立国家进一步增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已占世界的五分之一,不结盟运动继续向前发展,要求改变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斗争持续深入,第三世界大力开展南南合作,其领域与范围正在不断扩展。 总之,第三世界的作用正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尽管多极化还是正在发展中的新格局,有些世界政治力量要真正成为世界一极还需一个过程,但多极化中的各种世界力量已能对美、苏起很大的牵制作用,对国际局势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强,在世界多极化中,东西关系和南北关系是其中轴和核心,它们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过程。
  首先,在东西关系方面,进入七十年代后期,东西方关系主要表现为苏联与美国继续争夺世界霸权,斗争的形式表现为激烈对抗。但到了八十年代,对抗趋向缓和。由于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的新思维,1985年元月,美、苏日内瓦会谈商定恢复核武器控制谈判。从而预示着东西方关系的解冻。中导条约和进攻性战略核武器条约的签署、东欧的变革、柏林墙的推倒、前苏联的政治多元化及自由市场经济的改革、德国的统一、华约的解散、前苏联的解体、波罗的海三小国的独立、欧盟统一大厦的筹建,等等,共同标志着“冷战时代”的结束。一方面由于苏、美两国受到各自力量的限制及核战争的全球毁灭性后果设想以及苏联及东欧国家经济的持续性衰退;另一方面也由于各自同盟国的分化与解体,限制了美、苏争霸势力的发展。以及广大第三世界反霸和争取和平力量的增强。这两方面共同导致世界“冷战”格局瓦解。“冷战”格局的瓦解则预示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相对衰落及其一统天下的历史时代的终结。
其次,在南北关系方面,南北关系是指南方发展中国家联合反对北方发达国家国际垄断资本的剥削,要求改变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求得人类共同发展问题的解决。所以,他不光是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世界政治问题。从第三世界崛起的进程上看,开始南北谈判则是第三世界进行国际斗争的第二回合,即谋求民族经济的发展。(第一回合是谋求民族主权的独立)面对旧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争取发展各国民族经济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已汇成一股强大的历史潮流。
  东西问题与南北问题并不是毫无汇合点的双股道,而是相互联系的两个世界性问题。东西方关系的紧张,两个超级大国对世界霸权的激烈争夺,带来了世界动荡不安。受害者则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和平稳定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和平稳定的局面也决不可能建立在世界经济停滞不前和不景气的基础之上。发展中国家经济困难,容易引起局部动乱(甚至是局部战争)。因此,南北关系的解决是关系到全人类发展命运的大问题。随着东西方关系的缓和和“冷战”时代的结束,南北关系问题则开始更为突出。并将成为未来世界的主要问题。可以说,东西方军事上的“冷战”时代是结束了,而南北方经济上“热战”时代则开始了。随着世界历史进程的加快,竞争将会越发激烈。但是我们相信在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下,积极发展联合国的力量,和平是可以维护,发展问题也会终究获得解决。

  4.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世界格局演变的内在联系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关系密不可分,可以说导致战后世界格局变革的根本原因就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爆发及其进一步发展。为什么这样说?根据科学技术功能效应转化规律(科学技术全息效应转化规律)原理,我们认为:
  首先,由于战前世界格局的调整和变革,导致资本主义垄断经济的形成,社会的集中化与复杂化孕育着各种科学技术上的新需求,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加速了这一需求的迫切性,因而导致大量新科学技术的产生,并在科学技术功能效应转化规律的作用下,使得战后整个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迅速从欧洲大陆及地中海区域转移到美洲大陆及大西洋区域,并由德国转移到美国。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从德国转移至美国标志着战前世界格局的结束以及德国和欧洲时代的终结。
其次,由于战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浪潮接踵而至,全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激剧变化。资本国际化的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建立,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的重新改组。国际分工的进一步专业化,使各国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向前发展。在科学技术功能效应转化规律的进一步作用下,世界格局又发生了重大变革。即从战后的“冷战”时代美、苏两极开始到“冷战”时代结束,直至目前世界趋向多极化状态,均标志着美国作为世界科学技术、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时代的动摇以及美国及北美大陆大西洋时代的衰落。
  科学技术总是通过其功能效应转化作用对世界格局产生重大深远意义的影响。何谓科学技术功能效应转化规律(科学技术全息效应转化规律)?
  所谓科学技术功能效应转化规律(科学技术全息效应转化规律)指这样一个联系过程。即:“科学技术革命的爆发总会导致社会产业经济革命的爆发;产业经济革命的爆发又可导致社会政治革命的爆发;社会政治革命的爆发则又可导致世界格局的重大变革;世界格局在激烈的变革过程中又可导致更新科技革命的爆发。(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政治革命—世界革命—更新的科技革命……)从而表现为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回归重现、循序渐进,呈周期性功能效应转化,最后导致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不断转移及科技、经济、政治体系等的重大变革。即新科技体系的诞生与旧科技体系的消亡;新产业经济结构的诞生与旧产业经济结构的消亡;新社会政治制度的诞生与旧社会政治制度的消亡;新世界格局的诞生与旧世界格局的消亡。每一次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都是由科学技术功能效应转化规律(科学技术全息效应转化规律)所决定。科学技术功能效应转化规律(科学技术全息效应转化规律)包括两种效应。一是科学技术扩散效应,二是科学技术集中效应。两种效应的辩证统一,导致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不断转移。科学技术全息效应转化现象之所以发生,是由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属性以及科学技术体系的结构与功能所决定。科学技术不是一个绝对封闭和绝对孤立的体系,而是一个广泛与外界发生作用和联系的开放系统。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要对创造它和掌握它的人类及其社会产生广泛深远意义的影响,从而导致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不断转移。这就是科学技术发挥周期性全息功能效应转化作用的根本之所在,现将现代科学技术功能效应转化规律(科学技术全息效应转化规律)的社会作用过程分述如下:

 (1)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导致产业经济革命

  二十世纪是科学技术大发展的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增长,由于世界大战的紧张形势,一方面推动与战争相关的科学技术发展,另一方面也扼杀和压抑了与战争需无关的科学技术进步。
  两次世界大战使得科技进入战争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战场成了新科技的滋生地,战争成了新科学技术产生的催化剂。新科学技术革命爆发于现代生产发展的需要,同时又给生产以巨大的推动。这场科学技术革命以微电子技术、生物技术、新型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四大基础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为主要内容,以微电子技术为先锋,以生物工程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为重点,以光导通信技术为前沿的新科技革命。它具有主要依靠扩大人的脑力,减少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来提高生产力,是集约型生产革命为特点的一次科技革命。这与以往的科学技术革命依靠扩大人的体力和大量消耗能源来提高生产力的粗放型生产革命为特点有很大不同。随着电子、化工、空间、原子能等技术的重大突破,一系列新工艺、新产品接连涌现,电子工业、高分子化工、航空航天、原子能工业等新的所谓“朝阳工业”部门的勃然兴起,以强大的势力取代过去传统上的一些在竞争中失去优势地位的所谓“夕阳工业”部门,如炼钢业、炼铝业、造纸业、纺织业、化肥业、造船业、化工业等。新工业的发展和新生产技术装备的革命一方面推动了工业新厂房和新设备投资的增长,同时新科学技术又使传统工艺焕发青春。从而大大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战后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长后的经济又以强大而充足的资本资助和促进现代科技的发展。
  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给整个人类社会以极其广泛深刻的影响。然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并非是同步的,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仍然处于扩大化状态。

 (2) 现代产业经济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战后世界经济总体说来经历了一个高速增长到低速发展再到高速增长的周期性变化过程。但其中各国经济的发展,每一类型国家经济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
首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趋势在进一步扩大。这是因为新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经济发展既需要资金,又需要科技,更需要人才。而这些发达国家占尽优势。发展中国家要赶上发达国家就很困难。同时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又发端于美国及西方发达国家,且它们原来的经济起点较高,科技基础雄厚,科技人才资源丰富。而新科技的发展又抑制了对传统矿产资源产品和自然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这就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他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不断扩大。
  其次,在二种类型国家经济内部发展不平衡也在进一步扩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唯美独尊,英法次之,但日本和联邦德国战后在美国的影响下,均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上进行了改革,建立了民主政体,实行市场经济。同时广泛利用新科学技术,从而得以跳跃式地向前发展。很快超过英、法。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与美国不相上下。这样在西方世界美国一统天下的局面宣告结束。代之而起的是美、日、西欧三大经济中心鼎立。
  第三,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经过几十年发展,经济也出现两极分化,亚、非洲最不发达国家越来越趋贫穷,西太平洋沿岸、拉美一些国家却如雨后春笋,勃然而兴。迅速赶超发达国家。有的已把一些发达国家甩在后面,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二十世纪七十、八十、九十年代以来,亚太地区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新兴经济区,这个地区资源丰富,海运发达便利,经济增长率一直领先于世界。随着中国等东南亚国家的崛起,世界产业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调整。
  由于世界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世界各国尤其是各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经济与科技,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教育体制的改革。“改革与开放”已成为世界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口号,并在全球旋声回荡。不同制度、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大小、不同肤色的世界各国人民都以“和平与发展”为国际准则进行对话、交流、渗透、影响与合作,改革后的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体制又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与科技的增长,使得世界上很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地位迅速提高,并已成为推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革的巨大动力,在世界舞台上正发挥着应有的积极作用。

 (3) 现代社会政治革命导致世界格局变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科学技术的浪潮接踵而至,全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发生了剧烈变化。资本的国际化不断加剧与跨国公司的纷纷建立,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的重新改组。国际分工的进一步专业化,使世界各国的科技、经济联系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向前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全球范围内的生产与消费已经形成了一个包括不同经济体系、不同类型国家的彼此制约、相互依赖的矛盾统一体。各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们的资本贸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往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若发生一场核大战,无异于集体自杀而同归于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依赖程度也更加深入。过去那种“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的对立,或者说“北方工业”与“南方农业”的对立已经演变成“北方技术”与“南方劳力”的对立。国际分工已经演变成世界范围内的工业产业分工。国际经济体系已经形成了一个阶梯形结构,发达国家从事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新兴工业国家从事于资本密集型产业,一般发展中国家则从事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至于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由于双方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政治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其间的经济联系,政治交往与贸易往来也日益加强。加之双方都想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从对方获得有利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这样一来,苏联、东欧、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与美国、西欧、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政治接触也不断增加。
  世界经济是世界政治的基础,世界政治是世界经济的前提,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就必然会有一个严密的世界政治格局产生出来,以适应它并为它服务。在战后从“冷战”到现在,基本上维持了四十多年的世界和平局势,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各国人民的联系与合作不断加强,世界和平力量进一步增长,“和平和发展”已成为世界主流。生产方式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也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友好往来,世界局势已从相互对抗走向相互合作。美、苏关系已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的结束预示着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立和抗争格局的告终。可见世界政治、经济、 科技面貌已在大大改观。国际之间、洲际之间、各国之间的相互往来不断增多,各种双边的和地区的平等互利关系正在展开。相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合作与支持增加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也开始结束敌对状态,彼此展开协商与对话。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由于世界格局的变革,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推动是极其重要的。
  总之,世界政治、经济、科技体系已经变成一个相互渗透,彼此交织的多层次、多线条、多方面的大系统,一个错综复杂的大网络,一个以东西南北关系为轴心,以主权国家、国家集团组织,地区性国际组织与联合国组织为阶梯结构的庞大的人类有机联合体。 这种世界格局的巨大演变,在我们眼前展现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图景。 世界格局的变革最终将更加有利于世界各国的平等竞争。促进世界各区域科技、经济、政治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全世界文明进步。

  (4) 现代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

  纵观世界近、现代历史,横察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格局之演变,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一直在不断转移。正像日本学者汤浅光朝先生所表述的那样,世界科技文明中心经历了从17世纪的英国到18世纪的法国再到19世纪的德国,今天20世纪则是美国。现代世界科技、经济、政治中心转移到美国我们认为主要由于以下原因:
  第一,美国利用欧洲移民,照搬了欧洲科学技术,继承了欧洲科技传统与文化传统,在一些重大科技领域有所突破,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
  第二,战时、战后美国的新移民政策极大地支持、鼓励和吸引了全世界各类科技、经济、管理人才涌入,他们为振兴美国经济、科技、教育、政治立下汗马功劳;
  第三,由于战时、战后世界局势与格局对美国十分有利,战火又未曾烧到美国本土,而美国却大发战争横财,使美国科技、经济、政治形式一直处于良好的稳定状态,并且得到极大的发展;
  第四,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族的移民国家,再加上适合其国的国家民主政体和法制体系以及合理的市场经济制度,极大地鼓励和促进了本国人民的开拓性和创造性,使美国人民的创新精神得到空前张扬,使得各种新思想和新方法都可以各显神威,因而促进了美国科技、文化、教育、经济、政治的极大发展。
第五,新科技的突破,美国是战时、战后现代科技发展的策源地,由于战时、战后全世界各类科技、经济、政治人才的大量涌入,使得掌握大量现代科学技术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才都集中于美国,使美国成为现代科技革命的发源地。各类科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杂交,从而导致大量交叉、边缘、横向、综合科学技术得以势不可挡地在美国掀起。
  总之,美国之所以成为战后现代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战前、战后世界格局演变的必然产物。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格局的演变,美国独揽唯尊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地位的时代开始遭到世界各国的不断削弱。加上现代科技的进一步扩散及新兴科技被外围边缘国家所掌握,美国作为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地位开始动摇,前苏联(现俄罗斯)的军事强大,西欧的复苏、东欧的觉醒、日本的崛起、德国的振兴以及中国和广大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独立与进步,均不同程度地掌握了新兴科技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宗教、思想、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对其展开角逐。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正在从一极演变分化为两极以至目前的多极状态。美国作为全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霸主地位将会一去不复返。

  5.“东方文化复兴运动”与中华民族的全面崛起

  “冷战时代”的结束,意味着旧时代局部东西方(欧洲区域)关系的缓和与对峙状态结束。但随着南北经济“热战”的开始,新的全球东西方(世界区域)关系将趋向紧张。东方亚洲太平洋区域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的崛起,将很快彻底取代西方欧洲大西洋区域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的繁荣。西方-欧洲-大西洋美国时代的衰落将不可逆转,东方-亚洲-太平洋中国时代的振兴将势不可挡,未来的世界格局将发生根本变革。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新兴科技,即大量的各种交叉、边缘、横向、综合科技更符合东方人传统思想和传统思维方式。因此,东方世界的亚洲人民将以得天独厚的先天思维优势向前突破,未来科学技术革命的爆发点和策源地将在东方亚洲世界,东方世界文化传统的回归复兴将大势所趋,随着更大规模“东方文化复兴运动”的展开,未来东方亚洲太平洋中国时代的到来也将是大势所趋。

 (1 )“冷战时代”的结束与中国的崛起

  旧的局部东西方(欧洲区域)关系将被新的全球东西方(东亚与西欧)关系所取代。未来的对峙将从旧的军事对抗转为经济竞争,但是随着南北关系的紧张,南方发展中国家与北方发达国家之是的差距将会扩大,各发展中国家欲保持一定的实力平衡,即保持与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抗衡局面,维持世界和平与发展,就必须与发达国家展开竞争。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的竞争可能一时无法战胜发达国家,而唯一可以进行实质性的抗衡力量将是有限度地发展军事(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上很多发展中国家均可以自己生产核武器(如现以证实印度、巴基斯坦、朝鲜等拥有核武器)和生化武器,无需其它国家的援助。军事上的抗衡仍然是各国经济、政治、科技发展的根本保证。核战争与生化战争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但未来世界“和平与发展”将成为主流,核武器将以威慑力量被保存下来。随着各国政治、经济、科技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未来世界经济将会飞速发展。科技的增长也将越发加快。并且会有全新的突破。新科技革命的烈火将遍及全球,但由于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贸易等发展的不平衡,世界格局的演变也将不可能向有利于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方向发展,新的世界格局与旧的世界格局的交替,必然带来激烈的世界竞争和持续性社会动荡,有时甚至表现为局部的军事冲突。有的国家和民族因此而崛起,而有的国家和民族将因此而衰落。
  未来世界将会出现三大经济政治板块。即:第一,德国、俄罗斯及欧洲共同体大厦的“欧洲板块”;第二,美国、加拿大及北美洲共同体大厦的“北美板块”;第三,中国、日本及亚洲共同体大厦的“亚洲板块”。随着世界经济政治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进行,世界经济政治重心将从欧洲大西洋北美区域转移到北美太平洋亚洲区域,美国将成为这两大区域的过渡带。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欧洲及北美经济的衰落将不可逆转。(由于其老的“夕阳经济”大于新的“朝阳经济”),因此,美国未来将放弃欧洲大西洋地区,把经济政治重点投放亚洲太平洋地区。这是美国未来注定的战略选择。再说,随着欧洲统一大厦的建立,苏联的解体及加入欧洲世界,使美国对欧洲的影响将会日益减弱。甚至会拒绝于欧洲大厦门外。因此,未来美国的经济政治战略重点投放亚洲太平洋地区将是它唯一的选择。这样由于美国经济与政治战略重点的倾斜和转移,必然打破旧的不平衡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格局,因此,在不久的将来,亚太地区的经济将会以惊人的速度和方式向前发展,其政治影响力也会越发增大。所以,未来南北关系的紧张与缓和,将会自然演变为新的东西方(全球)关系的紧张。亚太地区将会成为今后世界竞争的焦点。各国都将把自己最好的科技力量、最雄厚的经济实力、最充足的银行资本投入此区域进行角逐。因此,此区域的发展与繁荣将是历史之必然。未来新的世界科技、经济、政治秩序将会以此新的东西方(全球)关系格局的形成而被确立。中国及东方亚洲地区将会因此再度崛起。

  (2)“东方文化复兴运动”与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

  随着旧的东西方(局部)关系的紧张与缓和,由此导致“冷战”的结束及南北关系问题的突出。而随着南北关系的紧张与缓和将导致新的东西方(全球)关系紧张加剧。随着未来科学技术革命的爆发及东方亚洲思想文化、科技传统的回归复兴以及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现代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将不可逆转。一定从美国一极转移到旧东西方(东欧与西欧)关系为主的美苏两极,再转移到南北关系为主的多极,再转移到新的东西方(东方与西方)关系为主的中美两极,最后转移到中国一极。这是过去、现在乃至未来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世界发展的必然选择。未来将属于中国及东方亚洲。未来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转移中国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第一,中国作为东方大国具有几千年的东方文化传统,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待古代中国文化复兴之时,中国将责无旁贷,无疑会成为未来世界文化潮流的先锋并肩负起历史的重任,领导世界前进。未来世界文化中心将进行转移,并且一定回归到东方世界。一定要从近代西方的机械、形而上学分析的思维观转向未来东方有机的、辩证的综合思维观,这是历史之必然。我们认为,在未来的东方世界或全球范围将进行一场“东方文化复兴运动”,其影响力将远远超过近代发生在西方世界的那场“西方文艺复兴运动”。 东方古代中国文化复兴运动将是继西方古代希腊文艺复兴运动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世界性文化复兴运动。它所产生的影响将会把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推向一个历史的新高峰。所谓东方文化复兴运动即是指复兴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代文化传统,通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式,建立综合的、有机的、辩证的、联系的、运动的、协调的天人合一世界观和方法论。随着东西方科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两种科技文化基因的杂交将越发频繁,其结果必然导致一个新的社会文明基因组的产生,就像当年西方世界获得了中国的“四大技术发明”(火药、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而引发“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一样,未来的东方世界也同样是在广泛吸收西方优秀科技文明基因即所谓“四大科学发现”(交叉科学、边缘科学、横向科学、综合科学)的基础上引发一场更大规模的“东方文化复兴运动”。并因此创造一个比西方世界更为优秀的社会文明基因组,世界文明中心将因此转移东方。这点将成为一个不随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世界文明中心的转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自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西方国家的社会文明已经经历了几次中心的转移,现在已经转移到美国,随着西方文明的衰落,东方文明的崛起,一次大的世界文明中心转移将不可阻挡。美国将成为西方文明中心转移的最后一站。美国的最终衰落将预示着西方文明中心地位的终结。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崛起,必然要最终取代欧洲大西洋地区的衰落。西方文明中心地位必然要让位给东方文明。随着未来“东方文化复兴运动”的真正爆发,这种趋势将不可阻挡。未来的世界文明中心将转移东方,而中国将成为东方世界文明中心的核心。因为下一个所谓“东方文化复兴运动”,将是以复兴中国传统(春秋战国)文化为特征的一场文化复兴运动。中国将成为这场运动爆发的中心。未来的中国复兴,最关键的事情是要造就一代新人。这一代新人不仅拥有一个优秀的生物信息系统,而且还要拥有一个优秀的社会信息系统。也就是,未来中国社会的振兴最关键的事情是要在广泛吸收全世界各国优秀文明基因的基础上重建一个新的文明基因组。这个基因组应成为全世界范围内最先进,最优秀的社会文明基因组。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最重要的事情是发展科学技术,进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对社会信息系统(软件系统)进行改造,进行充实,使人们有机会获得更多的更优秀的社会文明基因信息。要不断地加强科技教育,培养一大批科技人才队伍,使他们成为肩负历史重任的一代新人。只有这样,未来的世界文明中心才能转移中国。而在大力开发社会信息系统的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开发生物信息系统(硬件系统),要使中国人的体质更强壮,身体更健康,大脑更发达。他们可以广泛地接受各种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教育。具有充沛的精力和体力来完成各种创造性活动。总之,我们只有将优生优育和科技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造就一代新人,才能使这一代新人为中华民族和全世界创造人间奇迹。中华民族具有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并且人才倍出,科技文化基因丰富,曾为人类社会做出过巨大贡献,无论在科学发现,还是在技术发明上都曾取得过辉煌成就。如果我们不断地改革与开放,不断地把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明基因与全世界各国最优秀的文明基因进行杂交重组,我们就一定能创造一个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文明基因组。中国就一定能取代美国,成为下一个世界文明中心。
   第二,世界文明中心不可能永久在一个国家,也就是说任何一次科技文明大树长成之后它都要衰老便走向衰亡,美国作为世界文明中心的命运也不能例外。随着未来21世纪一场更大规模的新科技革命在中国爆发,中国将毫无疑问成为未来世界文明的中心。未来21世纪这场新科技革命的特点将是古代科技与现代科技的杂交、东方科技与西方科技的杂交、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杂交、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杂交。现代科技革命所产生的各类交叉、边缘、横向、综合科学技术的火种更容易播散到东方世界中国,在中国形成燎原之势。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种子更容易传播到中国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从而导致未来交叉、边缘、横向、综合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质变。因为这些科学技术最符合中国东方传统思想文化,所以其所产生的杂交效应、生长效应将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和国家也无法取代的。从而导致整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发生一场巨大突变。形成更新的未来科学技术体系。这场革命将在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及其交叉、边缘、横向、综合以及数学等领域全面掀起。从而对整个人类的世界观(自然观、社会观、思维观、生命观、伦理观、审美观、科技观等)产生极其深远意义的影响。此次革命所产生的全息效应将数十倍、数百倍、数千倍地超过美国爆发的现代科技革命所产生的全息效应。此次革命的突破将主要集中在各类交叉、边缘、横向、综合科学技术方面。例如:生命科学、人体科学、生物工程、人工智能、生物电脑、系统科学、系统工程、空间技术、宇航技术、超导技术、环境工程、材料科学、信息科技、智能电脑、管理科学与工程等等方面。
  第三,中华民族人口众多,占整个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人多力量大,待古代中国文化(春秋战国文化)复兴之时,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的优势将会得到极大的发挥。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将充分显示出来并拥有用武之地。中国人民的创造性、开拓性将以不可阻挡的优势发挥出来,产生巨大的力量,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在未来新科技革命爆发之时,中华民族将人才济济,不可一世,中国人所产生的辐射效应将影响全世界。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既具有很长的海岸线和又具有众多空运港口的陆地交通,因此,有助于国际、国内经济贸易交流,建立国际、国内两大市场。未来的经济贸易方式除了通过海洋,还可以通过空中和陆地。因此,中国的海洋经济贸易和航空经济贸易、陆地经济贸易前景十分可观。这样中国的经济将出现更多的辐射点和辐射带,从而推动整个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
  第四,从产业经济结构角度看,中国及亚洲的产业经济将会以“朝阳经济”的新生为标志,而美国及欧洲将以“夕阳经济”的老化为特征,因此,在经济力量的抗衡中,将自然导致美国的衰退和中国的振兴。古代中国把四大发明(火药技术、指南针技术、印刷技术、造纸技术)馈赠西方,导致西方世界的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现代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将把四大科学发现(交叉科学、边缘科学、横向科学、综合科学)传送东方,同样也会导致东方世界经济昌盛、社会发展。中国的四大技术发明馈赠西方导致西方世界古希腊文艺复兴运动的掀起,把西方世界推上了人类历史的一个高峰;可以预测,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四大科学发现传送东方,也将导致东方古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爆发,把东方世界推上人类历史的一个顶峰。患得患失,这是人类史上一次有趣的东西方科技文化公平交易。因此将永载史册。
  第五,过去中国社会统治封闭、保守、落后,导致“八国联军”打入中国,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富,欺压中国人民;而未来中国社会统治开放、创新、进步,“八国联军”再来到中国,将不可能是掠夺,而是进行积极投资、平等贸易、友好交往,促进中国的经济进步与发展。因此,未来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经济贸易中心,加上中国人民从古至今一直奉行友好合作与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的外交政策,因此,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国家和人民与中国交往,从而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使中国成为未来世界的政治、经济中心。过去美、苏之间东西方(局部)关系的军事对抗往往导致彼此的对峙,使局势趋向于军事冲突,而未来中美之间东西方(全球)关系的经济竞争将导致彼此的合作,使局势趋向和平,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竞争,前者会把世界带到灾难的边缘,而后者则把人类带向美好的未来。这种竞争尤其是有助于中国的发展,使中国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事业得以加速腾飞。中国人民勤劳勇敢、聪明智慧,只要我国长期坚持改革开放,我国巨大的科技、经济、政治、文化潜力必将空前地发挥出来,振兴中华民族就会指日可待。
总之,中国之所以未来会成为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决不是一种凭空臆想或臆测,而是未来世界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选择,是未来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未来世界文明中心定将回归中国,回归东方世界。中国及东方世界未来崛起将势不可挡!

  6.结   论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由于科学技术全息效应转化规律的作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既是战后世界格局演变的根本动力,也是改变战后世界格局的主导力量。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革则又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它们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爆发导致现代社会产业经济革命的爆发,现代社会的产业经济的增长又可导致世界各国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军事、政治力量的彼消此长,从而最终导致世界格局的根本变革。
随着未来世界新秩序建立,旧的局部性东西方关系将以军事“冷战”的结束而告终,而南北关系将以新的经济“热战”加剧而突出。未来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随着南北关系的紧张与缓和,南北关系的多极化将会转变为新的全球性东西方关系的紧张激烈竞争。未来的东西方关系的紧张与缓和将会导致中国及东方亚洲地区的繁荣与富强。随着东方文化复兴运动的掀起及未来更大规模的科学技术革命在中国爆发,中国将再度崛起并屹立于东方世界。未来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说到底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中国作为世界大家庭中的一员,应该对解决未来世界东西、南北关系问题做出贡献,为未来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为全世界文明进步事业做出贡献。中国—东方的巨龙,历史注定要腾飞,努力吧伟大的中华儿女!
  
  (此文是我1992年参加北京“国际科学与和平周”<<科技革命与世界格局>>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文章摘要部分曾在<<未来与发展>>1992年第1期上发表,还有一部分内容曾在《科学学研究》1992年第2期上发表。现在此文的部分内容已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与补充。尽管时间过的很快,我觉得其中的一些内容现在看来还是有价值的。文章只代表我个人的观点,不正确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特此说明。皖南医学院科学技术学研究所,安徽芜湖,24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