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培养方案(2024版)
研究生培养
研究生培养
科学技术哲学培养方案(2024版)
发布时间:2024-11-30 来源:科技哲学系

科学技术哲学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专业代码:010108)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面向未来科技和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注重文理知识融会贯通,具有科技哲学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文理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毕业生既可从事与科技哲学、科技创新、科技战略、科技政策、科技文化等相关的科研或教学工作,也可从事科技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还可以在社会急需的新学科领域从事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或管理工作。

二、主要研究方向

1.科技创新与方法2.科学文化与传播

3.科学技术与社会4.科技政策与管理

5.科技伦理与治理6.科学心理与认知

三、课程类型和学分要求

1.硕士培养模式。通过硕士研究生招生统考或免试推荐等形式,取得我校硕士研究生资格者。研究生在申请硕士学位时,取得的总学分不低于35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7学分,硕士学科基础课不少于6学分,硕士专业基础不少于6学分,素质类课程不超过3学分,开题报告1学分,学术报告1学分,研究实践1学分。

 

2.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本专业和相关专业学生在读硕士研究生完成硕士阶段基本学习任务,通过博士生资格考核,可以取得博士生资格。硕博连读研究生在申请博士学位时,取得的总学分不低于45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11学分,硕士学科基础课不少于6学分,硕士专业基础课不少于6学分,博士专业课不少于4学分,素质类课程不超过3学分,博士论文开题报告2学分,学术报告1学分,研究实践1学分。跨专业硕博连读生须增选4门以上本专业硕士课程。

 

3. 普通博士生培养模式。已取得硕士学位,通过我校博士生资格考核者。研究生在申请博士学位时,取得的总学分不低于16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4学分,博士专业课不少于4学分,素质类课程不超过3学分,开题报告2学分,学术报告1学分,研究实践1学分。跨专业入学的博士生须增选4门以上本专业硕士课程。

 

四、研究生培养过程要求

1.博士入学资格考核:申请攻读博士学位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训练准备,原则上要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规定的符合科技哲学博士学位申请标准的期刊至少发表(或录用)一篇学术论文方取得报名资格。硕士研究生进入博士阶段之前须通过本学科统一组织的博士资格考试,与统考生考试合并进行,统考生未通过博士资格考试者视同考核未通过,不能录取;硕转博的研究生未通过博士资格考试者可以申请下一年度再次参加博士资格考试,再次不通过者,不能申请转为博士生。

 

2. 开题报告:博士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及评审过程是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必要环节。开题报告的时间由博士生导师根据博士生工作进度情况确定,一般应在博士培养阶段的第三或第四学期内完成(硕博连读研究生最早可在第二学期内进行);开题报告由博士生所在一级学科组织;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评审小组由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人数不少于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不少于3人);达到或超过三分之二的评审专家同意通过的方可通过;开题报告不通过的博士研究生可以申请在下一学期重新开题。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应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完成,评审组由3位专家组成,其中副教授不少于2名。开题细则参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哲学系研究生开题报告管理实施细则。

 

4. 中期考核:博士学位论文的中期进展报告及评审过程是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必要环节。每位通过学位论文开题的博士研究生须在开题通过6个月后、18个月内开展首次学位论文中期考核,且须在其入学4年内参加首次学位论文中期考核。每位研究生均须以书面形式提交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报告。中期进展报告应包括自学位论文开题以来在相关科研、论文撰写方面的进展情况和后续研究的安排以及预期进度情况等内容。中期考核细则参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哲学系博士论文中期考核管理实施细则。

 

5. 学位论文预审:学位论文预审由学位点教学办以函评形式进行。预审专家组组成:硕士论文提交全体硕士生导师(不少于2位)函评,博士生提交全体博士生导师(不少于3位)函评。预审细则参见哲学学位点学位论文预审实施细则2024版)。

6.学位论文评审: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并达到成绩要求、且学位论文预审结果评定为“同意送审”的研究生,经导师和学位点负责人签字同意后,方可参加学位论文审。所有申请哲学学位的论文均统一送教育部平台双盲评审,学位论文评审结果判定参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第二章第十二条(硕士)、第三章第二十一条(博士)。

7.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学位论文评审的研究生方可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不少于5 位(同等学力博士研究生则不少于7人)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博士研究生导师组成,其中应有2位校外博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不少于3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同行专家组成。研究生导师不能担任答辩委员。论文答辩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程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执行。特别优秀的论文,答辩委员会可在答辩完成后给出建议申报优秀学位论文的推荐意见。

 

8. 国际学术交流:鼓励博士生在学期间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交流学术论文或短期出境访学一次;参加学术会议或短期访学后,博士生应及时向所在系教学办公室提交有关证明材料。

 

9.学术报告:博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听取不少于10场次的学术报告会,并得到报告会组织单位的认定和学科点的认可;博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在国内外的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至少1次,并及时向所在系教学办公室提交有关论文报告证明材料。学位点每学期举办学术论坛,在学期间硕士生须完成一次学术报告,普通博士生须完成二次学术报告,硕博连读生须完成三次学术报告。

 

10.研究实践:研究生在读期间应积极主动参加各类学习研究实践,如助教、组织学术活动、参与科研项目,协助导师或学科点进行其它学术研究工作。根据工作实绩,计入相应学分。

 

11..学位论文:研究生申请学位前,必须满足本学科规定的科研成果要求。

 

五、选课要求和课程设置列

1.公共必修课和素质类课程列表由学校统一设置和要求。

2.超出学分要求的基础课,学生可以申请调整为专业选修课。

3.跨专业就读的博士生必须选修至少4门本专业硕士阶段的基础课或专业课。研究生中途由其他专业转入本专业,应按照本专业课程要求补修课程,已修课程符合本专业要求的,可以计入学位课程学分。

4.研究生选修本专业培养方案以外的研究生课程,经导师签字同意,可以算作本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5.研究生补修本科生课程所获学分不计入学位课程学分。

 

本专业课程设置列表如下:

 

硕士学科基础课:

PHIL6001P

西方科学哲学导论

80

4

PHIL6002P

西方哲学经典原著选读

80

4

PHIL6003P

中西哲学史导论

80

4

PHIL6004P

科学文化概论

80

4

PHIL6005P

科学思想史

80

4

PHIL6006P

科技哲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80

4

 

 

 

 

硕士专业基础课:

PHIL6007P

科技伦理学

80

4

PHIL6008P

科学社会学

80

4

PHIL6009P

中西会通创造学

80

4

PHIL6010P

科技原始创新引论

60

3

PHIL6011P

生命医学及工程伦理

60

3

PHIL6012P

技术哲学与技术史

80

4

PHIL6013P

认知科学哲学

60

3

PHIL6014P

现代交叉科学研究

60

3

PHIL6015P

科学计量学

60

3

PHIL6016P

科学知识社会学

60

3

PHIL6017P

社会认知心理学

60

3

PHIL6018P

科技哲学专业研究实践

40

2

 

硕士专业选修课:

PHIL6401P

人工智能与逻辑

60

3

PHIL6402P

认知科学问题研究

60

3

PHIL6403P

创新理论与社会发展研究

60

3

PHIL6404P

STS专题研究I(新兴科技伦

)

60

3

PHIL6405P

STS专题研究II(新兴科技治

理)

60

3

PHIL6406P

逻辑学

60

3

PHIL6407P

文化哲学专题研究

60

3

 

博士专业课:

PHIL7001P

科技哲学前沿问题专题研究

80

4

PHIL7002P

科技哲学专业文献研读

8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