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简讯
科学技术与社会
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简讯
发布时间:2012-01-04 来源:科技哲学教研部
1、 《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前沿——技术的社会形成》已经出版
该书于2004年9月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47万1千字。顾问汝信,主编殷登祥、[英]R.威廉姆斯、[英]沈小白。该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STS研究中心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英国爱丁堡大学联合召开的《中-欧STS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文集。全书共35篇文章,分5个部分:1、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2、爱丁堡学派:技术的社会形成(SST)理论;3、社会的科学技术研究;4、科学技术的社会研究;5、有德国特色的STS研究。该书在我国首次介绍了爱丁堡学派技术的社会形成(SST)理论的第一手资料;反映了我国STS研究由侧重在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转变到同时也重视科学技术的社会研究这个新趋势;提出了一些STS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资料;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联合召开国际STS会议,表明了国际STS的新进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STS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新书首发式和出版座谈会。《中华读书报》作了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发表了书评,台湾地区也发布了详细出版书讯,学术界反响热烈。
2、 《高科技伦理译丛》和《科学、技术与社会(STS)译丛》陆续组织翻译
这两套丛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STS研究中心分别与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合作组织翻译。于光远、汝信、邢贲思、[美]S.卡特克利夫、[美]C.米切姆等任顾问,殷登祥任主编。《高科技伦理译丛》包括7本书:《科学伦理学》、《技术伦理学》、《工程伦理学》、《赛博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生态伦理学》、《核伦理学》。2003年启动,2006年开始陆续出版。《科学、技术与社会(STS)译丛》共有10多部STS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有广泛影响的学术专著。第一批7本已于2005年启动,包括STS学科派和交叉学科派一些代表作。

3、 美国《科学、技术与社会百科全书》和《科学、技术与伦理百科全书》出版
《科学、技术与社会百科全书》共三卷,1999年出版。R.沃尔蒂任主编,S.卡特克利夫、R.奥尔桑和R.波斯特组成编委会,由95位学者编写而成。《科学、技术与伦理百科全书》共四卷,由C.米切姆任主编,2005年出版。殷登祥研究员应C.米切姆教授的邀请,与李世新博士合作撰写了《中国科学技术伦理》条目。
4、 国际STS协会(IASTS)第21届年会于2006年2月2-5日在美国巴尔的摩(Baltimore)召开
该次会议将特别关注以下主题:
2 我们将与科学技术一起走向何方?这些科技创造将把我们带到哪儿?
2 廉价石油的终结和能源与材料危机的开始
2 城市人居环境的再思考
2 对人类工作危机的理解和回应
2 当代大学的危机
2 发展信息技术、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但正在漠视它们的含意
2 科学、技术与伦理学
2 大众媒介与互联网的环球角色
2 跨国公司的角色正在成长
2 其它科学、技术与社会议题
5、 欧洲科学技术研究协会(EASST)年会于2006年8月23-26日在瑞士洛桑大学(University of Lausanne)举行
会议主题是“再论人性:身体、技术和空间(Reviewing Humanness: Bodies, Technologies and Spaces)”,与会者将尤其关注以下主题:
什么是今天的人?(What is it to be human today ?)人类的“本性”正在由集合了身体、技术和空间的思想与实践构造和重构。尤其是三种过程正在转变人性观念:生命科学、社会技术网络和人造物、跨国联系。
另外,会议组织者认为,人性重构(re-fabrication)不仅是学术性的思想试验,也是日常生活经验。邀请与会者特别关注当代人性的政治化。

6、4S学会年会暨成立30周年纪念会将召开
今年是4S学会(Society for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科学的社会研究学会)成立30周年,将于2006年11月2-4日在加拿大Vancouver, B.C召开年会和纪念会。本届年会与科学史学会(History of Science Society)和科学哲学协会(Philosophy of Science Association)共同举办。
本届年会主题为“沉默、苦难和幸存”(Silence, Suffering and Survival)。设计这一主题,是要探究受到忽视的科技的领域、边界、行动者、网络和人工制品。会议欢迎围绕科学、技术和STS中的无言沉默(Silence of Silencing)、非意愿结果、持续状态等问题提供论文和举行小组座谈。这一主题意味着对我们也许已经忽视的领域的理论说明,如通常进行的沉默过程的内在机制(the process of secrecy),展开和引发讨论。可能的主题包括奴役、残疾、幸存、福利、和平和量化的科学技术。讨论将围绕科学、技术和STS中的去道德化(de-moralization)和再道德化(re-moralization),由技术/科学引起的那种沉默/议论,以及技术/科学如何造成和减轻苦难和/或幸存。这可能包括通常没有记录的幸存过程,如替代办法,“旧有的认知方式”,旧有的(非科学的)认知方式,等等?

7、“东方思维能否拯救中国科技”学术讨论

近期,由《环球》杂志、新浪网联合策划,多家媒体共同掀起了一场关于“东方思维能否拯救中国科技”的学术讨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吴文俊院士、著名物理学家何祚庥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等科技界著名人士卷入辩论,各抒己见。新浪网友更是踊跃参与了此次辩论。2006年6月6日,专门就“东方思维能否拯救中国科技”论题与广大网友展开辩论,是继“人类是否敬畏大自然”之后的又一次网络大辩论。

8、[美]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导论出版

美国前STS协会主席Stephen H.Cutcliffe 著《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导论:思想、机器和价值(An Introduction to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udies: Ideas, Machines, and Values)》,于2000年由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出版。共有五章,即:STS作为一个学术领域兴起的历史;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社会学和科学技术史的社会情景化;交叉学科性和STS现状;STS计划、机构和刊物;为什么要STS,或者我们从这里走向哪里?等。有序言和结束语。附有丰富的参考文献。全书180页。将由殷登祥翻译出版。

9、两本科学、技术与社会(STS)译著出版

(1)由4S学会发起,[美]Sheila Jasanoff,Gerald E.Markle, James C.Petersen, & Trevor Pinch 编,《科学技术论手册(Handboo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1995),盛晓明、孟强、胡娟、陈蓉蓉译,于2004年9月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87万7千字。共分总论、理论与方法、科学与技术文化、建构技术、科学技术的传播、科学、技术和争论、科学、技术与国家等七个部分。(关于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的译名,在学术界有不同意见,一般译为科学技术研究——编者)。
(2)[澳]M.Bridgstock, D.Burch, J.Forge, J.Laurent, I.Lowe 著《科学技术与社会导论》, 刘立等译,于2005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30万字。共两篇11章。第一篇科学技术共同体,分5章:导言、科学共同体、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科学研究中的是是非非、科学技术争论;第二篇社会中的科学技术,分6章:英国产业革命、科学、技术与经济、科学技术与经济理论、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科学技术与欠发达国家、科学、技术与人类未来。


10、“科技进步与和谐社会的哲学反思”全国学术研讨会召开

教育部“985工程”科技与社会(STS)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与2006年6月10日至17日在沈阳主办“科技进步与和谐社会的哲学反思”全国学术研讨会。议题有:(1)科技进步社会功能的哲学审视;(2)建设和谐社会的哲学反思;(3)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其他问题。